數位國土保衛戰:從數位身分證、AI到電子投票,揭開臺灣數位化暗藏的國安危機

李忠憲, 林宗男, 林修民, 游婉琪, 白廷奕

  • 出版商: 一卷文化
  • 出版日期: 2025-10-15
  • 定價: $420
  • 售價: 7.9$332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224
  • ISBN: 6267686280
  • ISBN-13: 9786267686287
  • 相關分類: 資訊安全
  • 立即出貨 (庫存 < 5)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緊急!臺灣沒有二〇二八?

【全民都該懂的八堂數位國防通識課】

 

數位國土,當今最脆弱卻最關鍵的防線

看不見的戰場,卻決定國家的存亡

 

三位最敢說真話的資通訊專家首度聯手

揭露中國全面滲透臺灣的數位大戰略

系統性拆解臺灣數位國土的致命破口

八大領域環環相扣,決定我們能否守住珍貴的自由與民主

 

  國家的疆界早已超越領陸、領海與領空,而是延伸到看不見的「數位國土」。臺灣正處在美中對峙的最前線,又掌握全球九成以上的先進晶片產能,戰略地位空前重要。隨著科技快速演進,傳統的國際秩序逐漸鬆動,中國開始藉由數位技術發動跨境滲透與攻勢。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每一次轉發訊息、追隨網路意見領袖、甚至進行線上交易,已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塑造集體認知,牽動國家命運的新戰場。

 

  本書由李忠憲、林宗男、林修民三位長期關注數位防衛的資通訊專家共同撰述,意在勾勒出這場無形戰爭的全貌。他們不僅是研究者,更是行動者:三人皆曾參與二〇一五年「反紫光行動」,阻止中資滲透臺灣IC設計產業,守住半導體這道國安防線。此次三人首度聯手,結合專業研究與第一線經驗,透過八個環環相扣的章節,全面解析從半導體、物聯網、AI、數位身分證到電子投票,臺灣如何在數位國土上遭遇中國的系統性威脅。

 

  若臺灣低估數位威脅,「臺灣沒有二〇二八」將可能成真。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美國智庫早已提出的警告:中國資訊戰有可能使臺灣在二〇二八年因社會極化、公眾信任的崩潰,以及對選舉公正性的普遍質疑,面臨無法正常進行選舉的局面。而這樣的危機,其實正從個人日常生活到國家體系逐步浮現。

 

  在個人層面,個資外洩與詐騙事件不僅侵蝕財產、危害安全,還可能被中國蒐集利用,轉化為精準監控與滲透的手段,同時削弱社會對數位環境的信任,讓中國更容易介入並操縱輿論。在國家層面,若電網、交通、金融系統遭中國滲透,社會將瞬間癱瘓;而一旦電子投票的公信力被操弄,民主根基也將動搖。當真實與謊言被科技混淆,公共討論將被假訊息淹沒,最終導致信任崩毀,自由與民主一併消逝。

 

  全書共分八章,系統性解析臺灣護守「數位國土」所面臨的挑戰:

 

  ●半導體

  半導體是臺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中國亟欲掌控的核心技術。十年前,中國紫光集團企圖併購臺灣IC設計公司;近年,美中科技戰更促使美國祭出晶片禁令。這些案例都顯示中國覬覦臺灣晶片,一旦中國成功滲透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僅可能動搖全球供應鏈,甚至會危及臺灣與盟國的國防安全。臺灣如何在全球半導體競逐中,守住這道既是優勢又是破口的防線?

 

  ●物聯網

  物聯網設備深植於臺灣日常,從家電、交通到醫療照護,帶來便利也帶來風險。部分中國企業以低價裝置滲透市場,可能內建資料回傳機制,讓中國能遠端存取並監視。當臺灣推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時,若基礎架構被中國掌控,資料安全將蕩然無存。在物聯網無所不在的時代,臺灣如何防止中國藉裝置滲透,將便利化為全面監控?

 

  ●關鍵基礎設施

  電網、交通、金融是社會運作的命脈。中國對臺灣的威脅已不僅是軍事武力,更包括駭入基礎設施,製造社會動盪。資訊科技革命後,基礎設施安全等於國家安全,一旦失守,整個社會將全面停擺。臺灣如何確保關鍵設施不被中國掌控,避免瞬間癱瘓?

 

  ●社群媒體

  社群平臺是資訊戰的主戰場,中國藉由假訊息與演算法操作,持續在輿論場域製造分裂。當信任崩潰,民主正當性隨之動搖。臺灣如何守住社會信任與民主討論空間?

 

  ●網路購物

  當電商資料庫外洩,與中國有關的詐騙集團即可進行精準詐騙,甚至結合跨境資料操控,影響的不只是財產安全,更關乎國家資安。當中國可能藉由電商資料滲透社會,臺灣如何確保消費數據不被轉化為攻擊與監控的工具?

 

  ●數位身分證

  數位身分證被視為提升行政效率的工具,但臺灣兩度推動eID都因隱私與資安疑慮受阻。若制度缺乏透明監督,集中式資料庫將有重大風險。臺灣應否繼續推動?又該如何避免落入中國式監控陷阱?

 

  ●AI應用

  AI為臺灣帶來創新契機,卻也被中國用作資訊戰的武器。深偽技術提高假訊息的可信度,AI自動生成內容則擴大產量與傳播。臺灣若無防範,將陷入資訊混亂的險境。臺灣如何防禦中國的AI攻擊?

 

  ●電子投票

  電子投票象徵民主數位化,但「既要可驗證,又要匿名」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且流程複雜、資源有限,舞弊與干擾風險高。作者並警告,電子投票可能動搖臺灣社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基礎。既然民主建立在信任之上,臺灣該冒險推動電子投票,還是先暫緩,直到能確保安全可靠?

 

本書特色

 

  1.全面的「數位國土」框架

  從半導體、物聯網、關鍵基礎設施到電子投票,八大領域彼此牽動,勾勒出臺灣在數位時代面臨的整體挑戰。

 

  2.作者兼具專業與行動

  三位作者皆為資通訊專家,更曾參與二〇一五年「反紫光行動」,成功阻止中資滲透半導體產業。結合第一手行動經驗與研究分析,使本書兼具專業深度與實務可信度。

 

  3.直面中國對臺灣的威脅

  揭露中國如何透過資本布局、技術輸出與資訊戰術步步進逼,並指出臺灣在八大領域的脆弱環節,說明數位威脅如何從個人隱私延伸至國家安全與民主基礎。

 

  4.政策與法制沿革剖析

  每章最後有「政策與法制沿革及分析」單元,檢視臺灣現有的法律與政策,並對照國際趨勢,提出制度層面的改進方向。

 

聯合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矢板明夫(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

  汪浩(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作家、歷史與政治學者)

  陳良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科技部長)

  許美華(反紫光奇遊團成員)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謝志偉(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

  謝金河(財訊傳媒董事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口述/李忠憲(第三、六、八章)

  《隱性反骨》作者,德國博士,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雲端與網路安全實驗室」主持人。研究與專長涵蓋資訊安全、資安政策分析及技術轉移,並積極參與公共議題。長期關注資安、半導體、數位身分證、教育與政治,以哲學視角書寫反思人生。熱愛跑步,已完成四十餘場馬拉松,亦以閱讀與旅行為生活養分。

 

口述/林宗男(第二、四、七章)

  普林斯頓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現為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暨臺大資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長期關注消費者權益相關議題,目前為消基會董事。研究專長涵蓋電信、網路、資安技術與政策、人工智慧等相關領域。

 

口述/林修民(第一、五章)

  《自由時報》「半導體看天下」專欄作者,VISASQ/COLEMAN專家顧問、臺北長跑扶輪社25-26副社長。曾任職JEDEC標準會議公司代表、華爾街投行顧問、Broadcom、晨星半導體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並曾在中興與東吳大學兼課,著有《個人行動裝置核心解析》。

 

採訪撰稿/游婉琪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務委員。新聞資歷十五年,曾任報社文字記者,現為獨立新聞工作者。關注人權、性別、公共政策等議題,採訪撰文作品有《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採訪撰稿/白廷奕

  致力於解釋性新聞報導,嘗試以淺白的語言分析法制結構,提供多一種理解社會議題的方法,期待增加公共思辨的可能,曾任「法律白話文運動」研究員、記者,現為「太報」司法中心記者。

目錄大綱

推薦序:數位科技給臺灣國家安全帶來了新挑戰/陳良基
推薦序:我們都是柏林人/謝志偉
作者序:臺灣沒有二〇二八?數位威脅下的生存抉擇
序曲:一通來電,催生反紫光行動
第一章 半導體
第二章 物聯網
第三章 關鍵基礎設施
第四章 社群媒體
第五章 網路購物
第六章 數位身分證
第七章 AI運用
第八章  電子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