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懂你的生活: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教你減塑、防空污、安全住,打造不受污染的健康世代

陳保中

  • 出版商: 天下生活
  • 出版日期: 2018-04-18
  • 定價: $360
  • 售價: 8.5$306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176
  • ISBN: 9869599346
  • ISBN-13: 9789869599344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商品描述

環境醫學專家教你「讀」懂生活中的「毒」
 
從日常生活的小改變,一點一滴守護家人的健康
 
 
塑化劑、雙酚A、PM2.5、甲醛、全氟碳化物…人們日常生活中身不由己地透過食入、吸入、接觸,暴露在種種的環境毒物當中,侵蝕健康而不自知。
 
因為「毒」總是知道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所以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教你「讀」懂生活中的「毒」,並提醒:「關心正確的資訊,不求能做到百分之百,但做得到的,就要去做;做不到的也不用勉強,放在心裡,繼續努力!」

 
*脫下蒙面罩的「蘇洛」,教你輕鬆「讀」懂生活的中「毒」
將近50年前(約1970年),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為了迴避美國環保法規、降低生產成本,來桃園設廠之後,恣意排放有機溶劑廢液,不但污染當地的土地、水源,更造成上千員工罹癌、上百員工癌殁、員工的子女們陷入罹癌和先天缺陷風險,還危及附近居民,紛紛因癌病逝、生早產兒…
 
這樣的惡行,居然直到30年後(1994年)才被舉發,進而提告求償。無奈當時義務律師團並不成功。2007年,法律扶助基金會重新再戰,邀請陳保中等專家學者群無酬擔任專家證人,為罹病勞工出庭作證;2013~14年一審時,對方律師團重金禮聘國外學者、專家來臺打官司,陳保中他們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出庭7天以最有力的專家證言,加上遞出厚達十幾頁的證據表格「鐵證如山」,長達50個小時的拚搏,終於得到勝利,奠基了2017年二審時的連勝。經過多年的努力,讓遲來的正義得以伸張。
 
以前的陳保中低調而神祕,不太接受媒體採訪,寧願只當「蒙面俠蘇洛」。RCA事件讓陳保中徹底領悟到單純做學術研究、教導學生之外,自己還能直接做些社會服務。如今積極從事公衛義舉,熟識陳保中的友人都相當驚訝他的轉變。
「世界改變了,居住環境變得不好,為了民眾及下一代的健康,我一定要走出象牙塔,」他說。
 
脫下蒙面罩的「蘇洛」現在也寫了《毒懂你的生活》一書,融合研究、教學與生活,透過實際發生的事,教大眾認識毒、學會預防生活中的毒,從生殖以至慢性病,全面展開。
 
*不分男女都要懂得避開環境毒物
戴奧辛、塑化劑、全氟碳化物等,都是環境荷爾蒙,不但會減少精子的數量,造成不孕,也是睪丸癌的風險因子。甚而也進入血液、呼吸循環系統,影響民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各種成人的慢性病。
 
 
*除了自保,也要一起改善生活的大環境
一般人以為慢性病只是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好所造成,但其實跟整個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大環境不改善,民眾的健康就很難改善。
 
*懷胎十月,決定孩子一生的健康
現在談母嬰健康大部份都只著重「產前照護」,是不夠的,應該加強的是「受孕前照護」,才能囊括男性和女性。
每對夫妻應該規劃最合適的生育時間,最好是一結婚就要開始為懷孕作準備。新婚夫婦最好少敬酒,因為酒是有機溶劑;不一定要住新房,如果住新房,要小心避開裝潢或新家具常使用的甲醛等揮發性有機物,因為天天吸入將會導致男性精液質量下降,女性月經週期紊亂。
 
*媽媽及準媽媽們都需要知道、但可能還不知道的小知識
在本書中舉了很多例子,像是塑化劑會使孩子容易出現退縮行為、提高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及肥胖的可能性。以及PM2.5濃度常常紫爆的現在,空氣汙染不但會導致過敏發作的次數增加、嚴重度增加,胎兒或嬰幼兒早期的暴露,甚至會直接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這三種過敏性疾病……
不過「知道,但不必驚慌」,書中教大家從小地方做起,例如不論大人小孩都一定要好好洗手、少喝塑膠杯飲料,減少塑化劑進入身體的可能性;由於小朋友的身高和汽機車排氣孔的高度接近,如果大人跟小孩一起走在馬路上,小朋友會比大人吸進更多的廢氣,所以要盡量沿著遠離馬路的內側走……
只要在生活中種種的小事裡做些小改變,就可以一點一滴守護家人的健康。
 
 
【內容簡介】
 
*part 1.民以食為天
談的是食品安全:食安風暴爆不完,各式各樣的商機應運而生,人怕了就掏腰包求心安,心裡卻又半信半疑;但也有些人因為經濟拮据,只求飽足、好吃就夠了。不過,為了全家人的健康,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生活中減塑、吃安心好食物不必花大錢,而且既快樂又安全。
 
*part 2.家是避風港 
談的是居家安全:家很可能是大部份人每天待最久的地方,太太能不能成功懷孕、胎兒發育狀況、孩子是否常生病、有沒有難纏的皮膚過敏或氣喘毛病……這些,都和家庭室內環境息息相關,當你懂得其中的關聯,就會更有動力做出改變。現在要買房很難,但書中分享,打造一個能保護全家健康的小窩並不難!
 
*part 3.呼吸如作戰
談的是空氣污染:空氣污染指數已經像紫外線指數、降雨機率一樣,人人對於耳熟能詳,至於如何因應,卻是各人自求多福。其實不論當天燈號顏色,在人車眾多、尖峰時段的都會區,不論是駕駛或行人身邊的空氣品質都是糟透了。路途無法避免,但風險可以,只要掌握書中提到的幾個大原則,趨吉避凶保安康。
 
*每篇皆附「安心勾勾表checklist」,為健康儲蓄
三篇篇末都有附的安心勾勾表是最好的小提醒,從現在開始盡量避免可能導致健康風險的行為,就像是每天為了健康儲蓄!「還不能做到的,放在心裡,繼續努力!」
 
□ 外帶熱食或飲料,自備抗酸抗油耐熱的容器盛裝。例如五號塑膠(PP)、不鏽鋼、玻璃等材質。
□ 減少使用乳液、香水、沐浴乳等含塑化劑的美妝衛生用品。尤其孕婦及兒童,應避免使用。
□ 如需使用塑膠水壺、奶瓶、奶嘴,選不含雙酚A的產品。
-------
□ 剛裝潢好的空間,可以在櫃子高處放置竹炭包或活性碳。放置一段時間,經過日曬即可繼續使用。
□ 衣物乾洗完,先拆掉塑膠套並掛上陽臺通風一週,才能收納或穿著。
□ 減少停留在地下停車場的時間。
------
□ 出門前會查詢當天空氣品質。
□ 不在尖峰時間騎單車或機車。如果非騎不可,盡量避開車潮,並正確佩戴口罩。
□ 散步或騎單車,盡量挑小巷或河濱,遠離大馬路。
□ 等紅綠燈的時候,站在人行道或騎樓的最內側。
 
 
【專家推薦】
 
王榮德 /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育部講座教授
何弘能 / 臺大醫院 院長
吳美環 / 臺大兒童醫院 院長
林永頌 / 永信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董事長
詹長權 /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葉博任 /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榮譽董事長
謝武勳 / 國泰醫院小兒科顧問級主治醫師 臺大醫學院小兒科兼任教授 
蘇怡寧 / 慧智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暨執行長 禾馨醫療體系 執行長

 

公衛人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期待
 
王榮德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育部講座教授)
 
認識陳保中老師夫婦已經將近三十年,一路看著他們從研究生到去英國深造,回國後執教並投入公共衛生領域,陳老師更成為我在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的同事;他在環境生殖危害的研究,已使臺灣在亞太國際學術上領先。愈來愈感覺他是「歹竹出好筍」(臺語俗諺,意思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深感欣慰並且與有榮焉。
 
陳保中老師也曾長期在臺大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服務,為全校師生員工的安全把關,推動職業衛生安全教育;並以醫師的身分為弱勢勞工發聲,曾七天在RCA案出庭為他們作證,答覆資方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通用電氣) 所請的十位律師團之質疑,成功地說服法官們而使勞方勝訴,令人敬佩。
 
本書是陳老師本著促進全民健康之核心價值,結合二十多年來研究環境污染對生殖醫學與兒童健康影響的成果,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與每天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居住、呼吸等,如何趨吉避凶,分享給全國民眾與媽媽們。我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也常喜獲一些新知,以及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的細節,而感獲益匪淺;因此把此書推薦給所有關心環境永續的學者專家們,共同推廣。
 
認識我的學生和助理都知道,基於環保和健康,我儘量不丟棄塑膠袋,而把它清洗、曬乾或晾乾來反覆使用。例如我們家裝果皮廚餘的塑膠袋約用半年到破裂不堪才換,如此就預防了數十個塑膠袋在生產原料、製造成品、輸運及廢棄不用時的所有污染。
 
身為職業醫學科醫師,以前常要去石綿工廠訪視及研究勞工的工作環境,身上不免沾染了許多致癌的石綿纖維。為了家人、同事及學生的健康,我一定在進出工廠前後換裝,將防護衣具用安全的袋子裝好,才敢與朋友、妻子和小孩親近。陳老師亦是懷抱著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期待,才用心寫下此書,讓每個人都可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來保護自己與親友的小孩及子子孫孫的健康。
 
 
書的最後一個章節提到綠地森呼吸,讓我有很多回憶和感觸。還在臺大任教的時候,繁忙的工作讓我運動時間極有限,於是養成習慣每天七點從家裡出門,避開交通尖峰期,走路四十分鐘穿越大安森林公園到辦公室上班。2010年起搬到臺南,任職於成大醫學院後,則每天清晨在成大的榕樹園區運動。
 
希望每位讀者都可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更加了解環境醫學的知識並且落實在生活中。祝福大家健康、平安!
 
 
備一杯咖啡,教你輕鬆「讀」懂生活環境中的「毒」
 
何弘能 (臺大醫院院長)
 
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聽到陳保中老師要出版新書,敘述關於孕婦和兒童環境健康,真是又驚又喜。沒想到陳老師可以將環境職業醫學和生殖醫學的專業完美地結合。
 
繁忙的公務讓我已經許久未曾好好從頭至尾看完一本書,沒想到這本書竟意外好讀,不知不覺便沉浸書中。讀完只想說:精彩。精彩在於彷彿與作者並肩而坐,輕鬆如午後一杯咖啡、一盤英式下午茶點聽其娓娓道來;精彩在於作者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提供了最實用的建議和方法,讓每個人都可以簡單又確實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關;精彩亦於作者用了最淺顯的文字和敘述,將數十年的研究成果無私地與讀者分享。
 
不同於一般傳統用生殖免疫的觀點看現代生殖健康議題,陳老師為我和讀者們開闢了另一片天地。現代生活中太多污染和不安,容易令人掉入恐慌的陷阱,陳老師發揮了科學家精神,用他的專業,耐心解釋研究成果,並提出中肯和實用的建議,提供讀者一些方式來減少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危害;他亦發揮了醫師的精神,於2014 年在臺大醫院設立「環境醫學中心」和開設「環境醫學特別門診」,提供環境與疾病轉譯醫學研究、教學和服務,為面對環境污染不知所措或是需要幫忙的民眾一個管道,提供面對面的諮詢和醫療協助,身為臺大醫院院長,也是世界衛生組織下FIGO “Environment and Reproduction” 委員會成員,實感欣慰。
 
最後,我相信本書不只是育齡婦女,更是一家人,所有人,都可以常備身邊的好讀物,推薦給大家,一起進入輕鬆卻實用的《毒懂你的生活》。
 
 
安心勾勾表,為健康存款!
 
吳美環 (臺大兒童醫院院長)
 
我與保中老師不論是在研究或是醫院事務都多有接觸,我總覺得說話輕聲細語的保中老師比我還像個兒科醫師。他的招牌微笑總能吸引聽眾聽他說話,他的耐心和愛心讓他一直以來在兒童環境醫學領域探索,就想如何讓孩子長得更健康。這次,還細心地整理他多年來的研究,為民眾寫一本貼近生活的書,把兒童環境醫學資訊落實到日常。
 
兒童環境醫學領域在兒科是新興且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學門。保中老師在兒童環境醫學領域的研究基礎深厚、國際交流合作經驗豐富。看到作者介紹提到一開始不了解保中老師的人,會以為他是兒科醫師這一點,不禁莞爾一笑,卻也在心中默默點頭,他對兒童環境醫學的研究,確實讓許多兒科醫師都要向他請益。
 
看到序文的標題下著:懷胎十月決定小孩一生的健康,其實看在我這個兒科醫師眼中,是膽戰心驚。想到如此脆弱的胎兒要父母親百般悉心照護,養兒育兒的重責大任在母胎內的保護,是否讓同樣身為女性的讀者承受過多的壓力呢?還好陳老師書中秉持著正向、積極的態度,教大家如何正確地以平常心面對這懷胎十月的壓力,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不受環境中眾多污染的影響。
 
我個人很喜歡每一個章節末的「安心勾勾表」單元,它簡要地總結所有重點,並且提供我們每天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健康存款的方式,跟著這本書去做,就像是每天為了健康儲蓄!「還不能做到的,放在心裡,繼續努力!」
 
如保中老師序文提到的,兒童是我們百分之百的未來,讓我們一同帶著對兒童、對未來的熱情,細細閱讀這本書,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收穫良多!
 
作者自序
 
懷胎十月決定小孩一生的健康
 
從百年臺灣嬰兒出生人數變遷,可以看到臺灣已經回到近百年前的嬰兒出生人數,兒童(未滿二十歲)佔不到臺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他們還沒有投票權,他們卻是我們百分之百的未來。正值國內少子化危機,除提高生育率之外,更應重視新一代人口素質。
 
我在英國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就讀博士時,師承Pat Doyle 教授,一頭栽進了生殖發育流行病學,也承蒙碩士班指導教授王榮德教授的支持與協助,博士論文題目為「生物性、職業性及社會性因子對嬰兒出生結果之影響—臺北前瞻性出生世代研究」,研究主題為:
 
(一)探討父母親生物背景因子與嬰兒出生結果之關係;
(二)探討母親過去及目前產科因素與異常嬰兒出生結果之關係;
(三)了解父母親社經狀態與嬰兒出生結果之關係;
(四)按已知或懷疑的危害分析父母親職業分類對嬰兒出生結果之影響
(五)評估國內孕婦常用中藥對嬰兒出生結果之影響。
 
這扇大門開啟了回國以後二十多年的研究方向,前一階段研究主題以「生殖發育流行病學」為主軸,進行國內各重要職業或環境暴露世代研究,包括半導體員工生育追蹤性研究、男性氯乙烯聚合工人配偶受孕所需時間及其下一代出生異常之研究、鉛暴露工人受孕所需時間及其下一代出生異常與神經行為障礙之研究、液晶顯示器製造女性員工生殖內分泌研究、低劑量游離輻射生殖風險之探討、以及RCA 電子工廠職業世代對子代健康風險研究。
 
第二階段則以「兒童環境健康」為主軸,開啟國內出生世代研究風潮,包括探討子宮內陶斯松暴露對胎兒成長及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之影響、孕婦、兒童、青少年全氟碳化物暴露評估、健康效應及風險評估 — 全氟碳化物暴露與兒童甲狀腺功能及神經行為發展、子宮內及幼兒時期二手菸暴露對兒童神經行為及認知發展之外遺傳機制探討、鄰苯二甲酸酯類共暴露交互作用 — 全氟碳化物暴露與兒童免疫系統與過敏疾病之相關性與機制探討、全氟碳化物、生育及跨世代外遺傳機制探討:動物及前瞻追蹤性研究,以及新興關注污染物暴露與成人常見慢性疾病之探討等,這些研究成果就是本書的題材。
 
自1962 年Carson 發表「寂靜的春天」描述殺蟲劑DDT 對環境的衝擊,1992 年Carlsen 等人發表過去五十年來人類男性精液品質逐漸下降,至1996 年Colborn 等人的《失竊的未來》所描繪內分泌干擾物質(俗稱環境賀爾蒙)對動物及人類生育的影響。
 
近三十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造成環境的改變,生殖醫學相關科技的日益進步,國際上對環境或職業暴露可能造成生殖與發育上的問題廣為關注,特別是重金屬、有機溶劑、殺蟲劑、及內分泌干擾物質廣泛的被探討及深入研究。
 
而反觀國內出生率逐年快速下降,2008 年出生率僅為8.64‰,出生人口首次不足二十萬人,而且不孕症夫婦及經人工受孕所生育的嬰兒數亦逐年上升,雖然不婚、晚婚、少子有其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因素的影響,因此如何避免環境生育危害、創造優質環境、提升人口品質更為重要。
 
傳統上生育階段婦女是從尋求產前照護開始,但是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在受孕前改善或促進夫婦的健康可以增進下一代的健康,因此完整的生育健康照護應該從孕前照護開始,如此將可促進婦女生育健康,以及進一步提升生育品質。
 
其次,經由各領域的整合開始著手推動兒童環境醫學的教學、研究及服務,以提出本土的兒童健康政策,並能提升下一代國民健康,提高國家的競爭力。長期將擴展致成人疾病胎嬰起源(fetal and infant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目前稱為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 DOHAD)的探討,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以研擬合適的疾病預防早期介入方法及策略,並有效降低成人慢性疾病。
 
從我學術專業研究的成果,如何將專業通俗化,把生硬的語彙轉化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資訊,就是這樣的起心動念想為民眾寫一本貼近生活的書,因此從民眾的視野,寫下這本從我的生活觀察,融合研究,教學的經驗,用一個個故事說出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卻被我們忽略的種種隱憂。本書分為三篇:
 
「民以食為天」,談的是食品安全:減「塑」運動,別忘了皮膚;水壺、奶瓶、罐頭湯;天下沒有完美的鍋子;家庭煮夫的廚房把關心得;我家的水能喝嗎?
 
「家是避風港」,談的是居家安全:房東好心除蟲,反倒嚇跑醫師房客;自己裝潢愛巢或許並不浪漫;居家三大空氣殺手:菸味、潮濕、油煙。
 
「呼吸如作戰」,談的是空氣污染:從搖籃到墳墓的空污危害;走路、搭車、騎車、開車的呼吸戰略;綠地森呼吸。
 
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如何自救?如何避免危險?利用「安心勾勾表checklist」來檢查一下我們到底暴露在多少風險之下?了解之後並不需要恐慌,從現在開始,改變生活方式,盡量避免可能導致健康風險的行為,這就是可以自救的方法,這是獻給每個人的一本書,尤其是家中的核心支柱 — 媽媽。
 
這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所有參與研究的爸爸、媽媽及小孩們,沒有他們的熱心參與,無法完成這本書;也要感謝邱宜君的執筆及陳玉蟬的敦促,以及受訪專家王根樹、陳志傑、陳佳堃教授及翁愫慎組長,得以讓此書懷胎誕生。
 
而此書內容的素材,更要感謝全體合作同仁謝武勳、蘇怡寧、郭育良、黃耀輝、陳家揚、吳焜裕、廖華芳、鄭素芳、曹峰銘、蘇大成、李永凌、林靖瑜、劉貞佑教授,研究團隊謝功毅、莊昭華、林靜君、宋紫晴、謝佳容、林虔睦、陳美惠、連珖彣、王怡人、林建宇、林育正、翁紹評、黃雪倫、蔡孟珊博士,以及「生殖危害實驗室RHLab」學生、助理育民、麗惠、懿真、律瑋、鈺鈴、佩莉、宏斌、彥駿、芷凌、莉萍、家琳、光億、勇邑、婉愉、家昵、惠琤、楓喬、詩妮、晨鍾、世寬、麗菁、珊安、禮堯、郁晴、婷雯、杏樺、郁荃、彥汝、佩璇、鈺雯、立儀、佳嫺、欣蔚、芳瑩、君如、晏平、珮伃、昱君、亮瑜、麒年、怡仁、雅琪、志阜、彥孜。
 
在學術研究上,特別要感謝恩師王榮德教授帶領我進入公共衛生與環境醫學研究領域,並持續不斷地給予指導、支持與鼓勵。也要特別感謝臺大醫院設立「環境醫學中心」及開設「環境醫學特別門診」,以解決國內環境毒化物污染問題,提供環境與疾病轉譯醫學研究、教學及服務,以及感謝所有研究計畫的資助單位 — 科技部及國民健康署。
 
最後,感謝內人張蓓貞教授及小孩柔含、麒任、柏任的支持與包容,讓我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貢獻在學術研究上。
 
內文試閱
 
*塑化劑影響胎兒  懷孕初期是關鍵
 
女性原本就是使用化妝保養品的主要族群,我建議準備懷孕或已經懷孕的女性,至少這段時間忍耐一下,能不用的,就盡量不要用。雖然常有人說,塑化劑代謝很快,所以影響不大,但我不同意。動物實驗已經證實,這無法套用於代謝功能尚不健全的胎兒,即便只有在媽媽肚子裡接觸到,影響卻是一輩子的,所以真的不要再說半衰期很短、代謝很快了。
 
懷孕初期的一大重點,就是發展下一代的生育能力,這可是影響人類生命延續的嚴肅議題。雖然寶寶是男是女,是在受孕的瞬間,就由精子和卵子的X 或Y 染色體決定了,但是生殖系統能不能健全發育,還要仰賴荷爾蒙在關鍵時刻的作用。如果這個時刻睪固酮缺乏,或是雌激素過多,男孩就會往女性化的方向走,長成沒那麼男孩的男孩,女孩的青春期則會提早來臨。
 
塑化劑就是一種環境荷爾蒙,作用類似於雌激素。在動物實驗可以看到,胎兒生殖系統發育的時候,母鼠接觸越多塑化劑,下一代的雄性器官就會變小,尿道下裂、隱睪症的機率增加,還有肛門到生殖器的距離(Anogenital Distance, AGD)縮短,AGD越短就是越女性化,精子濃度越低。
 
人類影響下一代生育的關鍵時間大約就在孕期的第八週。第八週還在初期,很多人孕吐不明顯,以為只是月經不規律,可能還掙扎著要不要驗孕……只要耽擱兩個多月,胎兒發育的關鍵時刻就這麼過了。
 
社會上有「懷孕未滿三個月要隱瞞」的風俗,看在我這個環境醫學研究者的眼裡,是非常擔心的。我想提出另一種思考方向。如果真的了解懷孕初期對寶寶發育的關鍵意義,不是更應該讓身邊的人都知道,一起努力為寶寶營造安全健康的環境嗎?我建議有準備要懷孕的女性,要從受孕前開始好好照顧自己、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懷孕後才能與周遭的人一同迎接寶寶的到來。
 
 
*面對環境荷爾蒙  男性比女性更脆弱
 
我以前在英國的老師就說,雖然人類歷史是男性強勢主導,但在生物學上完全相反,男生是弱者,女生才是強者。這是無法反駁的事實,不論疾病、壽命,都是這樣。在塑化劑的面前,男性也比女性更脆弱。
 
怎麼說呢?在自然狀態下,男人和女人體內都有雌激素,也都有雄性激素,只是用處不同,需要的量不同。塑化劑這類環境荷爾蒙是類似於雌激素,因為女性對雌激素的需求比較大,外來的環境荷爾蒙不會造成劇烈的差別,但對於男性而言,外加的環境荷爾蒙影響就很大,會干擾內分泌系統,減少精子數量,也是睪丸癌的風險因子,造成不孕。
 
人體內幾乎所有的器官,都有女性荷爾蒙的專門接收器。你可以想見,當一個類似雌激素的環境荷爾蒙進到身體裡面,全身的器官都有機會接收得到。科學家目前都還沒全面了解這些接收器在各個器官的功能,也還不知道接收了環境荷爾蒙之後會引發什麼效應,但已經觀察到和疾病的相關性,特別是男性。
 
臺大醫院小兒外科的教授朋友曾經跟我說,來割包皮的小男孩有增加趨勢,平均每年要做一、兩千例,原因大多是父母覺得包皮太長。他雖然沒有實際數據,但臨床觀察二十多年下來,他覺得問題不在包皮,而是陰莖愈來愈短。「這簡直是動搖國本!」他說。
 
確實是動搖國本。如果是先天發育正常,後天被塑化劑影響生育,像是前面提到PVC 工廠的例子,因為塑化劑半衰期很短,基本上那些男性工人只要離開這個工作環境,差不多半年就能恢復正常了。但如果在胎兒時期受到影響,導致發育不良,甚至不孕,這就不可逆了。因此,我真的要格外提醒女性朋友,請務必從懷孕初期就小心遠離塑化劑,包括吃的、用的、身上擦的,都盡量避免,以免傷及孩子未來的生育能力。
 
 
*全氟碳化物 毒你幾年也不消失

簡單說, 全氟碳化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跟塑化劑一樣, 都是環境荷爾蒙,也就是一種人工的雌激素,但全氟碳化物在人體內的「保存期限」卻遠比塑化劑長得多。半導體和光電產業清洗電子零件或晶圓表面,就是用全氟碳化物,除了科技業大量用,全氟碳化物家族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 和全氟辛酸(PFOA) 也很常見。

PFOS 用於防水透氣布料,在水中可存在41 年,在人體可存在5.4 年;PFOA 在水中可存在92 年以上,在人體是3.8 年。

保存期限這麼長,是非常嚴重的。當全氟碳化物隨科技廢液進入河川,污染好幾個世代的水中生物,在魚肉、魚肝裡,已經比水中濃度還要濃縮十倍到百倍,最終累積於食物鏈末端的人體內。在新竹科學園區附近客雅溪的魚類,還有市場裡的常見肉蛋等動物性食品,全部都偵測得到。

除了食物,防水透氣布料和不沾鍋表面,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脫落一些全氟碳化物分子,它們散到空氣中、附著在手上和食物上,然後透過呼吸和飲食進入身體、蓄積在肝和腎,同時也一直在血液中流動,循環全身。

日本北海道學者甚至在海豹身上都發現全氟碳化物。有趣的是,雄海豹年紀越大,肝臟內的全氟碳化物蓄積越多,但雌海豹生育次數越多,蓄積越少。因為這種會蓄積於人體的環境毒物,都會在懷孕期間大量釋出,跟著養分一起被代謝出來,影響到胎兒。
 
 
*與心血管慢性病、癌症、不孕、過敏有關
 
基於全氟碳化物的這些特性,我非常想知道,它長期對於成人、小孩的健康有什麼影響。經過多年本土研究和跨國學術交流,我想先談談那些研究證實、已知的影響。

為了調查杜邦公司長期排放全氟辛酸(PFOA)污染飲用水的影響,美國科學團隊花了八年時間,分析六萬人血液,做出全世界最完整的調查報告,結論證實PFOA 至少和六種疾病有關,包括高膽固醇、潰瘍性結腸炎、甲狀腺功能異常、腎臟癌、睪丸癌、妊娠高血壓。

我和蘇大成醫師的研究也發現,在青少年和三十歲以下成年人的身上,血液中PFOS 濃度越高,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就越厚,也就是說,他們得到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都提高了;而對五十歲左右的成年人來說,PFOS 濃度增加一倍,糖尿病風險增加2.39 倍。

除了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還會導致不孕、增加懷孕期間風險。丹麥團隊是不孕研究的領航者,他們發現,全氟碳化物會使男性精子數量下降,而且不分男女,受孕機率都會降低。新加坡近年發現孕期糖尿病的盛行率增加,這些患病的產婦卻沒有什麼已知的危險因子,也有研究認為與全氟碳化物相關。

全氟碳化物既會在懷孕時大量釋出,對兒童的影響也是很顯著的。我分析四百多位臺灣小朋友的臍帶血,以臍帶血濃度代表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暴露到的量,發現高達98.9%有PFOS、82.9%有PFOA,而且平均濃度不算低,和韓國、美國、加拿大不相上下。

長期追蹤這些孩子長大,則發現全氟碳化物在懷孕期的影響深遠,臍帶血PFOS 濃度越高,孩子越容易早產、出生體重較輕、頭圍較小,孩子兩歲時的動作發展比較差,而且更容易有過敏體質,還會加重氣喘的症狀。全氟碳化物在人體存留時間長,影響族群又廣,我認為,全氟碳化物很可能是沒有所謂「安全暴露量」的,應該盡可能讓暴露量越低越好。該怎麼減量呢?

我建議可以從生活用品著手,盡量選用不含全氟碳化物的產品,例如選用普通布料的外套、不銹鋼鍋。如果還是有需要用到全氟碳化物製品,那就記得,不沾鍋烹調溫度不能超過230 度,摸過那些外套之後,要洗手才能吃東西。最後,防水透氣外套和不沾鍋只要表面出現磨損,就不要再用了。

不過,就算把所有全氟碳化物的製品都排除掉,除非吃全素,自然界現存的全氟碳化物還是會透過動物食品累積在人身上。我特別擔心的是,全球電子產業現在集中在東亞,商品出口了,污染卻留下來,與當地人長久為伍。

為了深入了解亞洲兒童面臨的健康風險,我目前帶領著十三個亞洲國家跨國研究團隊,要長期追蹤上萬名兒童,希望能提出更多有力量的證據。
 
 
*變調的浪漫裝潢和DIY
 
我演講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新婚夫妻。現在新婚夫妻通常買不起新屋,但幾乎都會局部整修裝潢、製作新家具,自己DIY 做木工家具、刷油漆、貼壁紙、貼地板。親自參與家居改造,是許多小倆口共築新生活的浪漫過程。我想提醒的是,在這過程中很可能接觸到非常可觀濃度的VOCs。
 
大部份的新建材都經過有機溶劑處理過,會揮發VOCs 一陣子,而油漆、木工、組裝等裝潢過程,也會直接使用到許多有機溶劑。室內空間的空氣流通有限,如果人在裝潢期間就住在裡面,或是整修好立刻搬進去,那可就不浪漫了。這等於是天天吸入VOCs,會導致男性精液質量下降,女性月經週期紊亂。
 
如果是全新成屋那就更不用說,可能不只是自己家裡,從家門外、電梯間就開始呼吸到VOCs 了。有研究發現,如果油漆後的空間沒有通風,就算經過三個月,室內空氣的甲醛濃度還是高到超標的。
 
親自改造很好、很浪漫,不過我會建議,改造期間通風要好,人要住在其他地方,完工後至少再通風三個月才能住進去。如果想要生小孩,最好先斷絕VOCs 污染至少六個月,讓身體盡量代謝掉這些物質,之後再懷孕。
 
我認為盡量推廣不含VOCs 的環保建材也很重要。我認識一位日本學者森千里(Mori Chisato)教授,他的無化學城鎮計畫(chemiless program)有重要發現。
 
他在位於千葉大學的校園裡蓋了四棟傳統的兩層樓日式建築,盡量選擇不含VOCs 的家具和建材,然後在一年四季分別監測117 種VOCs 含量,並觀察入住的大人和小孩的健康變化。研究發現,如果室內空氣中VOCs 總濃度低於250μg / m3,即使是過敏體質的人也不會表現出病態大樓症候群的症狀。
 
要怎麼挑選健康的建材呢?我建議大家優先選用具備「健康綠建材標章」的產品。綠建材是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的建材,具備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低生理危害等特性。「健康綠建材標章」的性能評定基準是參考國外先進國家的規定,搭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長期研究成果,同時將臺灣本土室內氣候條件納入考量,為建材逸散的「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及「甲醛(Formaldehyde)」訂定逸散速率基準,其中TVOC 基準就包括了十二種指標性VOC 污染物的總和,算是相當完整的評估基準。
 
甲醛是VOCs 的一種,會特別被拉出來評估,是因為它用途廣泛,但卻有致癌疑慮。人造板材、塑料地板、化纖材質的塗料和黏著劑有甲醛,發泡膠、隔熱層、織物、地毯及樓板面材也有甲醛。甲醛有刺鼻氣味,會讓眼睛和呼吸道都非常不舒服,它也是確定的人類致癌物,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甲醛環境中,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染色體異常、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可能誘發腫瘤。黏著劑和建材中的甲醛會持續逸散出來,污染室內空氣,如果通風不良,濃度就會居高不下。
 
我樂見日本和臺灣慢慢有更多研究出來,支持這些對身體好的建材更普及,或許以後臺灣社會建造房子不只是追求「綠建築」,更是提升到以「健康宅」的概念為核心去設計,建材、通風、日照、節能等面向,都友善環境、有益健康,將人在其中生活的細節都考慮進去,用建築物本身去引導人每天都有適量的身體活動,例如多走動、多伸展等。
 
 
*地下停車場給你滿滿的VOCs
 
談完了室內活動空間,我想提醒大家別忘記室內停車場,也是VOCs 揮之不去的地方。
 
我現在住的學校宿舍,住在一樓的師母每天早上都會親自去地下停車場打開抽風機,等到要上班的車子都出去得差不多了,她再去關掉。她說,不這樣的話,早上通勤的車輛接連發動,超難聞的氣味就會持續從車道溢散到她家門口,搞得她一早就烏煙瘴氣。
 
理論上車子不論是要發動還是要停車,在停車場裡的移動、待車的時間都沒有很長,空氣怎麼會總是這麼難聞呢?那是因為在剛發動和待車的時候,車輛廢氣中的VOCs 濃度特別高。儘管如此,卻很少有停車場整天開著抽風機,因為那樣太耗電了,通常只有每天固定時間開抽風機,所以味道總是很重。
 
現代都會寸土寸金,地下停車場愈來愈多,越挖越多層,很需要管理員維護,他們有的坐在車道入口收費,有的引導駕駛找車位,有的協助操作機械式停車位,幾乎都需要長時間待在停車場裡面。我很擔心這些工作人員,如果工作單位缺乏有效的抽風、沒有按時換班,他們的VOCs 暴露量會很驚人。
 
除了停車場管理員,車輛駕駛其實也會吸到很多VOCs。在停車場的時候,車輛移動或等紅綠燈的時候,不論空調循環模式為何,路上的廢氣還是多少會進入車內空氣。
 
大家想像一下,天亮了,你從一個散發VOCs 建材的房子起床,進到滿是VOCs 廢氣的地下室,車子行經廢氣濃濃的尖峰時段大馬路,進到另一個地下停車場,再搭電梯進入一個VOCs 建材辦公室。這過程的好處是不用日曬雨淋、幾乎不用走路,代價是品質不佳的空氣,以及人最基本的體能活動。這樣的生活方式健康嗎?我鼓勵大家再想一想。
 
 
走路、搭車、騎車、開車的呼吸戰略
 
我很喜歡散步,天天散步,這是在英國讀博士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我覺得走路是很好的運動,一邊慢慢走,一邊觀察環境、想事情,心情也慢慢放鬆。在車多人多的臺北市走路有個訣竅,也是樂趣,就是我得特別挑小巷子走,然後像做研究一樣,花時間嘗試各種路線,直到找出我最喜歡的幾種走法,享用每天靜謐愉快的散步時光。
 
會走進巷子,不是因為安靜,是因為臺北適合散步的大路很少。在大量車流旁邊慢慢走,空污就吸得多,如果碰到某些路段常有公車靠邊停,人行道空氣會更差。
 
 
*步行與騎單車
 
北醫公衛系的莊凱任老師曾經比較在臺北市走路、搭公車、搭捷運、開車,這四種通勤方式的人接觸空污的量,結果發現走路最不好,暴露到PM2.5 量最高,是搭捷運的八倍,坐公車或開車則居中。如果有人跟我一樣喜歡走路,最好也要試著找出空氣品質比較好的路線,不要傻傻走在車潮洶湧的大馬路邊。
 
小孩子的身高和汽機車排氣孔的高度接近,所以同樣經過一條馬路,孩子會比成年人吸進更多廢氣,離車道越近也會吸到越多。所以我也要提醒大家,在人行道或騎樓行走,盡量沿著遠離馬路的內側走,等紅綠燈的時候也一樣,不要急著站上人行道的邊緣。
 
這些事情看似很小,卻能影響你呼吸的空氣品質,當身邊有兒童同行的時候,更是要銘記在心。
 
其實我不建議騎Ubike 通勤,這跟走路的道理一樣。腳踏車是整條馬路上速度最慢的,而且自行車道通常在慢車道旁邊,所以腳踏車騎士也是廢氣吸最多的。而且因為騎腳踏車是一種運動,心跳呼吸更急促,甚至會比走路吸入更多廢氣。
 
指導我博士論文的英國教授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當時我也嚮往回臺灣任教後要這樣做,只是我後來發現臺北市街道空氣污染實在嚴重,只好放棄單車通勤夢,改成走路。難道因為空污,我就不散步嗎?
 
這樣人生還有樂趣嗎?沒有一種方法是完美的,沒有一個地方是完全沒有污染的,我盡量避免,這樣就夠了。
 
 
*騎機車與開車
 
很多人上下班外加接送小孩,在時間、經濟、便利等種種考量之下,就天天騎機車,不然就開車。汽機車廢氣是都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要減少空污的一大重點,就是要請大家少開車、少騎車,更何況,汽機車駕駛既是污染製造者,也是受害者。
 
汽車駕駛坐在車內,馬路上的廢氣還是會持續進到車內的空調循環,只是氣味比較不明顯。至於完全暴露於戶外的機車騎士,則是首當其衝、無處可逃。
 
臺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的研究證實,騎機車、搭公車、坐捷運,這三種人比較起來,如果沒戴口罩,廢氣吸收最多的是機車騎士。
 
很多機車沒有定期保養,汽油燃燒得不完整,就容易變成烏賊車的一員,排放出的廢氣也包括好幾種致癌物。站在健康的考量,我覺得為了省時間而騎機車,很不值得。
 
我們公衛學院的陳志傑教授曾經測量機車廢氣的濃度,發現濃度驚人的高:如果是最新的四行程的電噴引擎,排放PM2.5 濃度是幾十到幾百個μg/ m3,如果是比較老舊的化油器,就提高到幾百至幾千(μg/ m3),如果是二行程更是高達幾千到幾萬(μg/ m3)。
 
對照臺灣環保署目前訂定PM2.5 標準,理想是低於15μg/m3,WHO 更嚴格,是10μg/ m3,不論用臺灣標準或WHO 標準看,機車廢氣濃度都是極高的。
 
所以我建議大家,不妨有時候就改搭捷運或公車,並且步行一小段距離,這樣或許會多花一點時間,但對於身體的保護和益處,卻是值得的。
 
如果真的非騎車不可,是不是最好要戴活性碳口罩?陳志傑教授對於口罩特別有研究,我問過他。他認為活性碳口罩的活性碳層對於這麼濃的廢氣來說,還是太薄,有機蒸氣很容易就達飽和而貫穿口罩,或是僅部分吸收,對於懸浮微粒的收集效果也不會太高。雖然效果不彰,但是比起完全沒有佩戴口罩,自然是聊勝於無。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相較於開車或騎車,確實已經減少了很多排放,但這形成了另一個問題:公車都是柴油車,柴油車和工廠是臺灣自產PM2.5 的主要來源。要改善這一點,要靠政策的力量去改變,韓國的做法很值得參考。
 
韓國在2014 年達成將首爾8,750 輛公車全面天然氣化的目標,市區空氣品質因此大幅改善,在首爾的公車專用道上等車不會吸到高濃度的空污。為了鼓勵市民少開車,2017 年更宣布,只要空污指標超過一定程度,將在通勤時間內提供免費的大眾運輸工具。
 
臺北市目前有3,500 輛左右的公車,其中97%是符合第四期排放標準的柴油車,另外3%是油電混合公車,不過並沒有天然氣公車。天然氣作為能源的廢氣污染濃度很低,臺灣如果也能把公車全面天然氣化,空污馬上會改善很多,再繼續創造更多讓大家騎單車、搭大眾運輸的誘因,效果會更顯著。騎單車很好,但應該要先減少高污染的車輛,再鼓勵市民騎單車,這樣大家會比較健康。

作者簡介

陳保中
 
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臺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所長
臺大醫學院環境暨職業醫學科主任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
 
很多剛對陳教授的研究稍有接觸的人,會以為他是小兒科醫師,因為他是生殖發育流行病學、兒童環境健康專家。從醫學系畢業後,他便一頭栽進公共衛生及環境醫學領域,豐碩的研究成果讓他於2016年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目錄大綱

推薦序
公衛人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期待 / 王榮德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育部講座教授)
備一杯咖啡,教你輕鬆「讀」懂生活環境中的「毒」/ 何弘能 (臺大醫院院長)
安心勾勾表,為健康存款!/ 吳美環 (臺大兒童醫院院長)
 
自序
懷胎十月決定小孩一生的健康 / 陳保中
 
前言
先天基因非註定,後天還能做很多 ─ 如何正確看待環境風險
 
1.民以食為天
減「塑」運動  別忘了皮膚
水壺、奶瓶、罐頭湯
天下沒有完美的鍋子
家庭煮夫的廚房把關心得
我家的水能喝嗎?
安心勾勾表checklist
 
2.家是避風港 
房東好心除蟲,反倒嚇跑醫師房客
自己裝潢愛巢或許並不浪漫
居家三大空氣殺手:菸味、潮濕、油煙
安心勾勾表checklist 
 
3.呼吸如作戰
從搖籃到墳墓的空污危害
走路、搭車、騎車、開車的呼吸戰略
綠地森呼吸
安心勾勾表chec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