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 標準:下一代無線通信技術, 2/e (5G NR :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y, 2/e)
Erik Dahlman,Stefan Parkvall,Johan Sköld 劉陽//朱懷松//(加)周曉津
- 出版商: 機械工業
- 出版日期: 2021-08-28
- 售價: $894
- 貴賓價: 9.5 折 $849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460
- 裝訂: 平裝
- ISBN: 7111684591
- ISBN-13: 9787111684596
-
相關分類:
5G
- 此書翻譯自: 5G NR :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y, 2/e (Paperback)
立即出貨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449LTE 工程師入場考題解析
-
$780$663 -
$3,050$2,898 -
$8115G 無線系統設計與國際標準
-
$7095G NR 物理層技術詳解:原理、模型和組件 (5G Physical Layer: Principles, Models and Technology Components)
-
$352LTE/NR 頻譜共享 — 5G標準之上下行解耦
-
$1,1345G 移動通信系統設計與標準詳解 5GNR 標準書籍
-
$1,008$958 -
$5515G 移動通信網絡 : 從標準到實踐
-
$7095G 無線增強設計與國際標準
-
$9005G 技術核心與增強:從 R15 到 R16
-
$5055G NR 新空口技術詳解
-
$7045G + C-V2X 車載通信關鍵技術
-
$509蜂窩車聯網通信標準 : 從 LTE-V2X 到 NR-V2X
-
$880$695 -
$480$379 -
$780$663 -
$5095G 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
$580$522 -
$7875G系統設計 : 端到端標準詳解
-
$1,200$948 -
$1,0195G 大規模天線增強技術
-
$354$336 -
$414$393 -
$479$455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參照作者出版的3G、4G暢銷書,為讀者理解5G NR無線接入網技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本書除了介紹5G技術發展背景、市場需求、頻譜分配和標準化時間表,
以及5G NR R15 RAN的各項技術特點,內容還涵蓋了NR物理層結構、高層協議、射頻和頻譜實現,以及NR與LTE共存和互通。
本書不僅詳解NR技術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知識,
還為讀者揭示了為什麼選擇了某個技術解決方案的成因。
本書第二版全新闡述了5G NR在2020年凍結並發布的R16版RAN技術細節,更新一些全新的章節和內容,
包括未授權頻譜中的NR、Rel-16中的NR-U、IAB、Rel-16中的V2X和端到端直連、工業物聯網、
針對PDCCH的URLLC增強的工業物聯網,以及RIM/CL和定位的URLLC增強。還包括NR相關的關鍵技術要求、
設計原則、基本NR傳輸結構的技術特徵(顯示它是從LTE繼承的,從哪裡偏離的)和NR多天線傳輸功能的原因,
詳細描述初始NR接入的信號和功能,包括用於同步的信號和系統信息、
隨機接入和尋呼、LTE/NR在同一頻譜中共存以及它們作為一個系統互連互通的價值。
本書對NR R16中移動性的不同方面進行了增補描述,
還對BS和UE在傳統頻帶和新毫米波波段NR RF技術要求進行了闡述。
作者簡介
Stefan Parkvall
愛立信公司研究院,他們作為全球移動通信領域的領導者,都曾深度參與3G、
4G的研發和標準制定工作,目前一直在積極參與3GPP 5G標準化工作。
他們也出版了多部關於3G和4G無線接入技術的暢銷書,均得到了業內外讀者的廣泛認可,
成為了解無線通信的技術寶典,例如:《3G Evolution: HSPA and LTE for Mobile Broadband》、
《4G, LTE-Advanced Pro and The Road to 5G》等多部經典技術專著。
目錄大綱
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第1章 5G概述
1.1 GPP和移動通信的標準化
1.2 下一代無線接入技術—5G/NR
1.2.1 5G應用場景
1.2.2 LTE向5G演進
1.2.3 NR—新的5G無線接入技術
1.2.4 5GCN—新的5G核心網
第2章 5G標準化
2.1 標準化和監管概述
2.2 ITU-R從3G到5G的活動
2.2.1 ITU-R的角色
2.2.2 IMT-2000和IMT-Advanced
2.2.3 ITU-RWP5D的IMT-2020流程
2.3 5G和IMT
2.3.1 IMT-2020使用場景
2.3.2 IMT-2020能力集
2.3.3 IMT-2020性能要求
2.3.4 IMT-2020候選技術和評估
2.4 3GPP標準化
2.4.1 3GPP流程
2.4.2 作為IMT-2020候選技術的3GPP
5GNR規範
第3章 5G頻譜
3.1 移動系統的頻譜
3.1.1 ITU-R為IMT系統定義的頻譜
3.1.2 5G的全球頻譜狀況
3.2 NR的頻段
第4章 LTE概述
4.1 LTERelease8—基本的無線接入
4.2 LTE演進
4.3 頻譜靈活性
4.3.1 載波聚合
4.3.2 授權輔助接入
4.4 多天線增強
4.4.1 增強的多天線傳輸
4.4.2 多點協作和傳輸
4.4.3 增強的控制信道結構
4.5 密集度、微蜂窩和異構部署
4.5.1 中繼
4.5.2 異構部署
4.5.3 微蜂窩開關
4.5.4 雙連接
4.5.5 動態TDD
4.5.6 WLAN互通
4.6 終端增強
4.7 新場景
4.7.1 機器類型通信
4.7.2 降低時延
4.7.3 設備到設備通信
4.7.4 V2V和V2X
4.7.5 飛行器
4.7.6 多播/廣播
第5章 NR概述
5.1 Release15中的NR基礎知識
5.1.1 高頻操作和頻譜靈活性
5.1.2 極簡設計
5.1.3 向前兼容性
5.1.4 傳輸方案、部分帶寬和幀結構
5.1.5 雙工方式
5.1.6 低時延支持
5.1.7 調度和數據傳輸
5.1.8 控制信道
5.1.9 以波束為中心的設計和多天線傳輸
5.1.10 初始接入
5.1.11 互通和與LTE共存
5.2 Release16中的NR演進
5.2.1 多天線增強
5.2.2 載波聚合和雙連接增強
5.2.3 移動性增強
5.2.4 終端節能增強
5.2.5 交叉鏈路干擾緩解和遠程干擾管理
5.2.6 接入和回傳一體化
5.2.7 NR與非授權頻譜
5.2.8 智能交通系統和車聯網
5.2.9 工業物聯網和超可靠低時延通信
5.2.10 定位
第6章 無線接口架構
6.1 系統總體架構
6.1.15 G核心網
6.1.2 無線接入網
6.2 服務質量
6.3 無線協議架構
6.4 用戶面協議
6.4.1 SDAP
6.4.2 PDCP
6.4.3 無線鏈路控制
6.4.4 媒體接入控制
6.4.5 物理層
6.5 控制面協議
6.6 移動性
6.6.1 網絡控制的移動性
6.6.2 小區重選
6.6.3 終端跟踪
6.6.4 尋呼
第7章 總體傳輸結構
7.1 傳輸機制
7.2 時域結構
7.3 頻域結構
7.4 部分帶寬
7.5 NR載波的頻域位置
7.6 載波聚合
7.7 補充上行
7.7.1 與載波聚合的關係
7.7.2 控制信令
7.8 雙工方式
7.8.1 時分雙工
7.8.2 頻分雙工
7.8.3 時隙格式和時隙格式指示
7.9 天線端口
7.10 準共址
第8章 信道探測
8.1 下行信道探測:CSI-RS
8.1.1 CSI-RS基本結構
8.1.2 CSI-RS配置的頻域結構
8.1.3 CSI-RS配置的時域特性
8.1.4 CSI-IM資源干擾測量
8.1.5 零功率CSI-RS
8.1.6 CSI-RS資源集
8.1.7 跟踪參考信號
8.1.8 物理天線映射
8.2 下行測量和上報
8.2.1 上報數量
8.2.2 測量資源
8.2.3 上報類型
8.3 上行信道探測:SRS
8.3.1 SRS序列和Zadoff-Chu序列
8.3.2 多端口SRS
8.3.3 SRS時域結構
8.3.4 SRS資源集
8.3.5 物理天線映射
第9章 傳輸信道處理
9.1 概述
9.2 信道編碼
9.2.1 每個傳輸塊添加CRC
9.2.2 碼塊分段
9.2.3 信道編碼
9.3 速率匹配和物理層HARQ功能
9.4 加擾
9.5 調製
9.6 層映射
9.7 上行DFT預編碼
9.8 多天線預編碼
9.8.1 下行預編碼
9.8.2 上行預編碼
9.9 資源映射
9.10 下行預留資源
9.11 參考信號
9.11.1 基於OFDM的上下行傳輸所使用的DM-RS
9.11.2 基於DFT預編碼的OFDM上行傳輸所使用的DM-RS
9.11.3 相位跟踪參考信號
第10章 物理層控制信令
10.1 下行
10.1.1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0.1.2 控制資源集
10.1.3 盲解碼和搜索空間
10.1.4 下行調度分配:DCI格式1_0、1_1和
10.1.5 上行調度授權:DCI格式0_0、0_1和
10.1.6 時隙格式指示:DCI格式
10.1.7 搶占指示:DCI格式
10.1.8 上行功率控制命令:DCI格式
10.1.9 SRS控制命令:DCI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