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感測器設計:原理與方法 Electronic Sensor Design Principles
Marco Tartagni 譯 高志強//王琮//李林
- 出版商: 機械工業
- 出版日期: 2024-05-24
- 售價: $894
- 貴賓價: 9.5 折 $849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478
- 裝訂: 平裝
- ISBN: 7111749057
- ISBN-13: 9787111749059
-
相關分類:
感測器 Sensor
- 此書翻譯自: Electronic Sensor Design Principles (Hardcover)
立即出貨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980$774 -
$980$931 -
$834$792 -
$580$435 -
$806奔跑吧 Linux 內核
-
$500$395 -
$750$675 -
$500$490 -
$301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2/e
-
$556硬件產品設計與開發:從原型到交付
-
$393控制工程基礎
-
$270$257 -
$602觸力覺人機交互導論
-
$294$279 -
$780$608 -
$780$616 -
$528$502 -
$564通信產品 PCB 關鍵材料通用評估方法
-
$393硬件電路與產品可靠性設計
-
$331硬件產品經理方法論
-
$474$450 -
$354$336 -
$980$774 -
$594$564 -
$880$695
商品描述
本書從理論基礎和實戰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電子感測器設計的基礎理論,
系統闡述感測器中資訊與訊號、資訊轉換與擷取、訊號處理的設計技術、方法與架構,並探討電子感測器設計過程中的最佳化方法。
全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章)透過設計變數、特徵參數、訊號和誤差的定義闡述常用概念;
第二部分(第6~8章)著重介紹噪音的物理來源以及它在電子介面設計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9~11章)精選光子轉換、離子-電子轉換以及機械和熱轉換這三個物理轉換領域的典型應用範例,實踐感測器設計最佳化;
第四部分(第12章)提供了相關習題和解答,以鞏固所學內容。
本書內容豐富、全面,講解循序漸進,
不僅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以作為感測器設計領域工程師及相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大綱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礎
第1章 概述2
1.1 感知是一種認知過程2
1.2 針對電子感測器的一般定義4
1.2.1 訊號和訊息5
1.2.2 類比-數位介面最簡單的案例6
1.2.3 誤差的作用7
1.3 電子感測器的基本模組10
1.4 不確定性的起源:熱運動12
1.5 電子感測器設計的基本限制因素13
延伸閱讀13
第2章 感測器建模與特性描述14
2.1 訊號14
2.2 感測器介面:確定性模型16
2.3 準靜態理想特性與靈敏度17
2.4 訊號特性20
2.4.1 準靜態特性和頻域表示的極限22
2.4.2 訊號的能量特性25
2.5 時間和振幅量化30
2.6 感測器採集鍊和感測器分類32
2.7 理想偏差:真實特性與飽和度35
2.8 理想偏差:誤差37
2.8.1 單一誤差的輸入-輸出二元性38
2.8.2 確定性模型與隨機模型的合併39
2.8.3 均值估計和影響41
2.8.4 非線性引起的系統誤差(失真)43
2.8.5 以分佈描述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44
2.8.6 隨機訊號的能量特性49
2.9 隨機誤差分佈的輸入-輸出關係52
2.9.1 隨機誤差所造成的輸入參考
解析度的概念55
2.9.2 不確定性概念及其與解析度的關係58
2.9.3 在模擬域中以分辨率位數測量離散化60
2.10 非線性引起的系統誤差:直流方法62
2.11 廣義不確定性與誤差的傳播法則66
2.12 訊號與誤差的功率比較67
2.12.1 信噪比67
2.12.2 動態範圍的概念70
2.12.3 動態範圍是最大的訊號雜訊比嗎73
2.12.4 工作範圍定義的訊號雜訊比與動態範圍的關係75
2.13 非線性引起的系統誤差:交流方法76
2.14 量化過程78
2.14.1 隨機性、量化噪音和擾動的組成81
2.14.2 A/D轉換器中的直流解析度89
2.14.3 有效位數對A/D轉換器的交流特性描述90
2.14.4 解析度與有效位數之間的關係92
2.15 精度、真實度和準確度94
2.15.1 工作範圍定義的精確度、準確度和動態範圍之間的關係97
2.15.2 不準確度圖形98
2.15.3 介面與A/D轉換器鏈路分析98
2.15.4 A/D系統介面的設計99
2.16 附錄:不同情況下的平均數和
方差100
延伸閱讀101
第3章 感測器設計優化與折中102
3.1 求平均值減少隨機誤差102
3.2 減少系統誤差106
3.2.1 回饋感測106
3.2.2 虛擬差分感測108
3.2.3 電子校準110
3.3 感測器採集鏈中資訊的作用110
3.4 採集鏈中的解析度120
3.4.1 增益和解析度120
3.4.2 採集鏈中的解析度規則123
3.4.3 解析度規則在採集鏈中的應用方法與範例125
3.4.4 從解析度角度優化採集鏈127
3.4.5 A/D轉換器的最佳選擇130
3.5 取樣、欠取樣、過取樣和混疊濾波器132
3.5.1 過採樣和量化132
3.5.2 白噪音的過採樣和欠採樣132
3.5.3 訊號與雜訊的過採樣與降採樣133
3.6 感測器的功率、解析度與頻寬的折中134
3.6.1 時間的作用135
3.6.2 功率的作用135
3.6.3 動態範圍的作用136
3.6.4 綜合作用137
3.6.5 超越熱噪音限制的優質因數139
3.6.6 採集鍊和全局最佳化中頻寬的作用140
3.6.7 範例:兩級感測器介面中的雜訊最佳化140
3.6.8 靈敏度的作用142
3.7 感測器設計通則143
延伸閱讀144
第4章 數學工具概述145
4.1 確定性訊號和隨機訊號145
4.1.1 確定性電訊號的特性分析145
4.1.2 隨機訊號的特性分析153
4.2 隨機過程157
4.3 遍歷性的概念161
4.4 確定性變數和隨機變數之間的概念收斂性164
4.5 白噪音的低通濾波166
4.6 等效雜訊頻寬167
4.7 隨機訊號的加/減法168
4.8 交叉譜密度的物理解釋170
4.9 洛倫茲形式172
4.10 坎貝爾和卡森定理174
4.11 功率譜密度與雜訊密度符號176
4.12 採樣過程177
4.13 附錄A:隨機遊走過程179
4.14 附錄B:重要關係摘要180
延伸閱讀181
第5章 壓縮感知182
5.1 概述182
5.1.1 取樣帶限訊號182
5.1.2 稀疏訊號184
5.2 壓縮感知的實現185
5.2.1 變換域中的稀疏訊號187
5.2.2 壓縮訊號的有雜訊壓縮感知188
5.2.3 稀疏恢復演算法188
5.3 壓縮感知總結189
5.4 應用189
5.4.1 模擬資訊轉換189
5.4.2 影像擷取中的壓縮感知:單像素相機190
5.4.3 壓縮感知:磁振造影與生物醫學訊號處理應用190
參考文獻190
第二部分 噪音與電子接口
第6章 噪音起源194
6.1 熱噪音194
6.1.1 簡化的機械模型194
6.1.2 實驗視角下的電子熱噪音198
6.1.3 熱雜訊功率譜密度計算:
奈奎斯特方法199
6.1.4 使用能量箱計算熱噪音PSD201
6.1.5 kTC噪音202
6.1.6 電阻-電容瞬態熱雜訊204
6.2 電流(散粒)雜訊206
6.2.1 實驗視角下的電流(散粒)雜訊206
6.2.2 服從泊松過程的電流(散粒)雜訊的特性207
6.2.3 電流(散粒)雜訊功率譜密度計算209
6.2.4 散粒噪聲與熱噪聲的關係210
6.3 光學探測器中的雜訊211
6.3.1 光電流雜訊211
6.3.2 圖素的散粒噪音211
6.4 閃爍噪音或1/f噪音212
6.5 色噪音219
6.6 機械熱噪音220
6.6.1 二階系統的快速回顧220
6.6.2 帶通函數的頻寬和雜訊頻寬223
6.6.3 物理模型225
6.6.4 機械熱噪音228
6.7 相位雜訊229
6.7.1 總振盪器雜訊237
6.7.2 調變視角下總雜訊中相位雜訊的特性239
6.7.3 抖動及其相位雜訊估計240
延伸閱讀243
第7章 電子元件和電路中的雜訊245
7.1 限制了訊號雜訊比和頻寬的熱雜訊245
7.2 粉紅噪音和白噪音的組合246
7.3 線性電路中總雜訊的計算249
7.4 電路中的輸入參考雜訊251
7.5 噪音係數和最佳噪音性能255
7.6 例:結型電晶體的雜訊260
7.7 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的雜訊263
7.8 頻譜域中的輸入參考雜訊表示266
7.9 運算放大器配置中的雜訊269
7.9.1 訊號和雜訊增益路徑272
7.9.2 例:運算放大器的雜訊計算273
7.9.3 噪音效率因子和功率效率因子275
7.10 電容耦合放大器技術275
7.10.1 連續時間電壓感測技術276
7.10.2 連續時間電流感測技術278
7.10.3 離散時間技術中的電容耦合放大器280
7.10.4 復位技術及相關問題281
7.10.5 使用電容耦合跨阻放大器的介面技術綜述285
7.11 離散時間技術中的雜訊混疊286
7.11.1 離散時間電容耦合放大器的雜訊289
7.11.2 常見的離散時間介面中的輸入參考雜訊總結290
7.11.3 級聯放大器的分辨率最佳化291
延伸閱讀293
第8章 檢測技術295
8.1 從單端到差分架構295
8.1.1 全差分方法的優點295
8.1.2 例:全差分電荷放大器296
8.2 電阻感測297
8.3 電容感測301
8.3.1 例:電容式加速度計303
8.3.2 交流電容感測304
8.4 利用瞬態技術讀出電阻和電容304
8.5 採用Sigma-Delta調變器回饋的感測系統整合306
8.5.1 Sigma-Delta轉換器的概念306
8.5.2 例:靜電回授加速度計310
8.6 相關雙採樣技術311
8.7 鎖定技術313
8.8 基於振盪器的感測317
8.8.1 時間-數字轉換感測320
8.8.2 頻率-數位轉換感測325
8.9 基於時間的電阻和電容感測技術327
8.9.1 弛豫振盪器技術327
8.9.2 Bang-Bang鎖相環感測
技術328
8.9.3 頻率鎖定環感測技術329
延伸閱讀329
第三部分 關於實體轉換的精選主題
第9章 關於光子轉換的精選主題332
9.1 基本概念概述332
9.1.1 電磁與可見光的頻譜332
9.1.2 光度測量與輻射測量334
9.1.3 影像投影系統中的功率傳輸342
9.2 黑體輻射344
9.3 光子與半導體的相互作用347
9.4 影像感測器裝置和系統351
9.4.1 圖素範例:電荷耦合元件和光電二極體351
9.4.2 連續時間讀出模式354
9.4.3 儲存模式的概念355
9.5 光電二極體的雜訊357
9.6 CMOS區域影像感測器架構360
9.7 附錄:光度學/輻射學定義摘要363
延伸閱讀363
第10章 關於離子-電子轉換的精選主題364
10.1 統計熱力學:背景概述364
10.1.1 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統計364
10.1.2 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統計的一些應用367
10.1.3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位之間的關係369
10.1.4 漂移與擴散效應370
10.2 物質的電導和極化374
10.2.1 電導率374
10.2.2 物質極化376
10.2.3 複介電常數與德拜弛豫模型379
10.2.4 離子溶液中的雙層界面384
10.2.5 電解電池中的法拉第過程389
10.2.6 電荷和質量傳遞效應390
10.2.7 擴散的複雜效應393
10.2.8 有限長度條件下的擴散396
10.2.9 蘭德爾斯模型397
10.2.10 借助於科爾-科爾圖和伯德圖的模型分析397
10.3 生物化學感測402
10.3.1 基本原理402
10.3.2 電極極化方法405
10.3.3 穩壓器的應用407
10.4 電生理學生物感測409
10.4.1 生物電位感測器409
10.4.2 細胞內記錄的生物感測415
延伸閱讀418
第11章 關於機械和熱轉換的精選主題419
11.1 基本概念概述419
11.1.1 一維結構中的應變與應力419
11.1.2 施加於正交軸上的應變和應力420
11.1.3 應力張量421
11.1.4 三維應變:應變張量426
11.1.5 三維剪力與應力之間的關係427
11.1.6 各向同性材料的彈性428
11.1.7 簡單結構的形變429